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

  一直以來都很嚮往到德國住一段日子,歐洲這麼多國家,為什麼是德國。從我有限的歐洲歷史知識裡,德國是唯一一個國家能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快速的重新崛起 (亞洲則是日本)1989年,柏林圍牆被拆除,1990年兩德統一。這樣經濟不對等的結合使得原本經濟繁榮的西德須承受統一後經濟的遲緩與內部紛爭及改革。再一次的,德國人展現日耳曼民族強韌的性格,在10年之間重回歐洲經濟霸主的地位。在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5選出德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理梅克爾。更在2009年安然度過歐債危機並在其中扮演支援南歐各國的重要角色。想到這裡不僅好奇的想問,是甚麼讓德國成為今日的德國。沒錯,教育是極重要的一環。從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德國在國際上的表現,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也可以體會以嚴謹出名的德國人是其來有自。
  這本書共分為八個部分,作者將嚴肅的教育理念融入一個個生活的故事中。讀完每一段故事都會讓我停下來反思一下我所受到的教育,父母傳承給我的以及想留給下一個世代孩子甚麼樣的教育方式:
Part 1: 能力大於成績:
    在德國的教育觀念裡,學業很重要;但絕大多數的家庭更重視能力的培養。生存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同理別人的能力,邏輯思考及獨力解決事情的能力,自主判斷的能力,等等。其中一則很有趣故事是"幼稚園老師在課堂上要小朋友為一則童話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邏輯即可。" 這課程聽起來就很有趣,連自己都想試試看。這是一種抽象思考與邏輯能力的訓練,在亞洲的教育體系裡是相當缺乏的,然而德國則落實在幼兒園教育中。無外乎一半的諾貝爾獎被德國人拿走。
Part2: 身教重於言教:
    這是老生常談的教育概念。德國則是將它落實在每一個家庭及生活之中。譬如說到做到,守時,遵守交通規則。帶著小孩的德國爸媽甚至會斥責違反規則的人,為了就是要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小孩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來自原生家庭的觀念對孩子往後人生有著關鍵的影響。身教重於言教,當然父母也在努力學習如何當一個孩子的榜樣。
Part3: 尊重優於權威
    德國人視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書中寫到父母寫悔過書向兒女道歉因為未經過孩子的同意幫她報名手風琴的課程。這樣的對等尊重在亞洲地區應該是很難發現><. 同時,他們也鼓勵孩子談戀愛,因為愛與被愛的能力,尊重異性都是孩子未來不可或缺的事。
Part4: 吃苦好過吃補:
    別把孩子看得太驕氣了。在德國教育觀念裡,磨練孩子的勇氣,告訴孩子能吃苦才能享福,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是在天經地義不過的事。更鼓勵孩子多嘗試並從執行的過程中吸取經驗。父母的責任則是提供孩子嘗試的機會,並讚賞孩子的優點,一起檢討缺點。畢竟,孩子的十個缺點中,有五個父母要負責。
Part5 規則大於寵愛:
    事先與孩子約法三章,建立規則。若有違規絕不妥協。這能建立小孩"能與不能的概念"。我們的社會是依循著許多規則在運行,孩子長大後須要有能力在規則中生存。
Part6 放養優於圈養
    讓孩子獨立,培養自理能力。這與美國的教育頗相似,也是德國教育的特色之一。不僅如此,德國教育鼓勵孩子勇於挑戰挫折,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主人。鼓勵孩子學習說"",學習表達自我,傳遞熱情。父母則要學習放開手,用鼓勵當作孩子心靈茁壯的養分。
Part7 自由大於限制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孩子的優點,是父母應有責任。順著孩子的個性發展出不同的教育方針,這應該是教育的最高理念。德國的父母親很努力的在身教與言教間實現。
Part8 自制勝於控制
    德國人很富有,但並不奢侈。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規劃自己的零用錢。學習記帳和理財,並讓孩子知道錢是父母的不是你的,讓他們學習控制自己的慾望,再花每一分錢的時候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讀完這本書,可以發現,德國的教育基礎是深根在每一個家庭;幼兒園,小學只是輔助,父母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回想台灣的教育改革為何屢屢失敗,其實制度並沒有錯,只是家長的想法觀念仍停留在成績大於一切。這樣子的教改,永遠不會成功。你會讓你的小孩在小學前玩,接觸各種事物比念書少嗎??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解答。
有了第一個小傢伙的我,心中答案當然是”yes”。同時自己也在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老爸。希望能在小傢伙心中種下帶點德式教育的種子。


Benjamin